​建平实验中学用“父母心”办学

2024-06-02 09:22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建平实验中学用“父母心”办学

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

探索德智融合  提升核心素养

建平实验中学用“父母心”办学

这个学期,建平实验中学又有了新的模样:建德堂后边新建的下沉式广场,成了孩子们课余时间进行才艺展示、开展快闪活动的“舞台”;在“思源”广场,思源井上有了修葺一新的轩敞的思源亭,下午时分,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休憩、聊天;曾经的花园被改造成“辉煌”广场,环抱着树木的露天桌椅和遮阳篷,便是孩子们最爱的休闲“一角”;实验室外的走廊被改建成科技长廊,这里装满了物理小装置,校长说“可以随时动手做实验”……“苹果广场”、“辉煌”广场、“雷锋”广场、“博爱”广场、心灵港湾、科技长廊,这些都是学校场域文化的新亮点,也是孩子们最爱的学校模样。这也是学校围绕“四个努力”为孩子们打造的乐园: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到学校的愿望;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开心的源泉;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;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。“‘用父母心办教育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。”建平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魏澜说,学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,积极探索德智融合,不断探索“高质量办学”。用“真问题”培养真能力建平实验中学六年级语文组开展了《鲁滨孙漂流记》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,以“一个人28年在荒岛上如何生存?请为他提供一份《荒岛求生指南》”作为主问题,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中,去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真实问题,构建主题阅读的任务群,形成立体化的学习场域。沙盘与立体书合在一起成为这次项目化学习的完整成果,在校内与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。真问题、真情境、真阅读、真合作、真联系、真探究、真任务、真成果,这八个“真”成为贯穿建平实验中学项目化学习始终的策略,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中心、展示的前台,引向真实的生活、具体的问题。作为上海市市级项目化学习试验校,建平实验中学逐步走出了一条“从精英特需到大众普惠,从赛事驱动到课程建设,从边缘活动到主流学科,从单一科技类项目到学科融合”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化之路,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大门。项目化学习在学校里随处发生:语言文字学习,自己写剧本,用课本剧“演出来”;科创项目“未来之城”,自己动手做实验,用英语表达,最后团队合作陈述自己的创意……孩子们接连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,在真实世界里解决真实问题,项目化学习带给学生的,是面对未来的综合能力。“三需”课程提升核心素养在建平实验中学,课程聚焦学生的“三需”(学业要求的刚需、兴趣特长的特需、青春期发展的普需),从而实现五育并举,立德树人。学生的需求各不相同,给予的课程也量身定制:以数学学科为例,学校既有基本型课程,又有拓展型探究型的课程,此外还会组织数学周数学比赛的活动,以及布置创意性的作业,形成一个多维框架结构。目前“三需”课程已经在语文、英语、数学、历史、物理等9门课程中设置。据了解,“三需”课程除了在正常课堂开展外,还渗透到学校的课后服务中去。语文的“整本书阅读”,科技的“未来之城”,劳动教育中的烹饪一课在英语课上、美术课上跨学科体验,都通过特需课程呈现——多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,跨学科教学,学生们收获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升。“新课例研究工作坊”薪火相传今年,建平实验中学“德智融合”课例研究工作坊正式开课,“聚焦学生学习行为,优化学生课堂学习”的深入研究悄然推进。每一年,建平实验中学都会有许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加盟,优秀的师资如何应用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中,学校进行了全新的实践和探索。“德智融合”新课例研究工作坊就是其中之一。教学相长,一直是建平实验中学师资培养的优秀传统。从最开始的资深教师给新教师讲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故事,到年轻教师向老教师教授信息技术等全新的教学方法,再到如今互相教与学,促进的是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。“培养什么人,怎样培养人,为谁培养人,是教育的根本,而‘谁来培养人’,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。”魏澜说,课例研究工作坊项目的开展是为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,进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他说,“德智融合”是五育并重中最为核心、最具挑战的研究课题,教师展开深入的行动研究是实现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关键路径。工作坊将致力于破解课堂学习和课题互动中的难题,切中学科本质,直击课改中心。“德、业、实、新”是建平实验中学的校训。在新的校园中,这四个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:以校训建造的教学楼和校内道路,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建实的老师们“‘父母心’办教育”,不断守正创新,高质量办学,为上海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