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二战日本战列舰-伊势级

2024-12-21 05:00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二战日本战列舰-伊势级

“伊势”级战列舰总共2艘,这2艘原为扶桑级3、4号舰,因预算问题被一再拖延。

在经过日德兰海战洗礼的日本海军认为采用英国式设计的“扶桑”级存在缺乏指挥设备、损管不足、水平防御薄弱、航速偏慢等缺陷,同时,扶桑级的6座炮塔的布局严重影响到了火控和航行,于是,对未开工建造的扶桑级3号、4号舰的设计进行了大量修改,成为了改扶桑级,后重新命名为伊势级。

伊势级战列舰

伊势级的改进重点在于主炮配置上,将6门主炮分成三个独立的炮群,即前中后各两座炮塔,特别是中部两座主炮,以背负式的布局集中安装在2号烟囱之后,这样的布局,大大提高了射击指挥效率,部分解决了主炮齐射时炮口气体对上侧结构的干扰和损害,同时,相比扶桑级,缩短了主装甲带长度,对弹药库、轮机舱和锅炉舱进行了重新设计。重新装备了更适合体格较小的日本水兵容易操控的140毫米副炮,共20门。动力系统方面,早起考虑到战时石油供应可能中断,便采取了吕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,这也是日本海军最后一批仅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,华盛顿条约签署后,两舰进行了改装,24座油煤混烧锅炉换装为8座舰本式燃油锅炉,航速达到25.3节。
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由

伊势级战列舰

于自身航速低下,两舰长期位于后方,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,便紧急将伊势级改造为“航空战列舰”,将5、6号炮塔拆除,在其下增设机库,上方铺设70米长的飞行甲板、2台弹射器和3条飞机运输轨道,计划搭载“彗星”俯冲轰炸机22架,后来由于“彗星”生产进度严重滞后,只能暂时将半数改为已投产的水上轰炸机“瑞云”。

伊势级航空战列舰(注意舰艉的飞行甲板)

莱特湾海战中,两舰搭载的第634航空队在台湾岛空战中已消耗殆尽,故未起降一架飞机,凭借其强大的防控和有效指挥,两舰在1944年10月25日的恩加诺角海战中全身而退。后来成功进行了“北号作战”运输任务。

1945年4月20日,两舰被降级为特殊警备舰,并被派到吴港外海面,成为保卫吴工厂的浮动炮台,7月24日,在大批美机空袭中进水坐底。

吴港空袭中的伊势级

“伊势”号:日本川崎重工神户船厂,1914.05.10开工,1916.11.12下水,1917.12.12竣工,1945.07.28在吴港空隙中坐沉,1947年打捞解体。

“日向”号:日本三菱重工长崎船厂,1915.05.06开工,1917.01.27下水,1918.04.30竣工,1945.07.24在吴港空隙中坐沉,1947年打捞解体。